悬坠钓之调目的确定方法

分类栏目:台钓技巧

发布于 暂无评论

这次我要谈的其实也不是鱼,而是怎么把鱼钓上来的利器之一。就是一种让漂钩饵搭配起来很舒服,鱼吃钩时漂目变化明显,提高中鱼率的方法。这就需要漂钩饵的搭配具备科学性和可靠性。而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出钩饵的水下状态。

我们很不幸,没有长一双能透视一定深度水体的眼睛。连一只也没有。也幸亏这种不幸,才使我们有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幸福感和乐趣。很多钓手在线组入水后,对水下钩饵哪个到底了哪个悬浮着总是“掐不准”,疑疑惑惑,恍恍惚惚。当了“差不多先生”。有时候,差不多是靠谱的。而更多时候,这个差不多却差很多。

如何让这个差不多变得精确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每个钓鱼人都有的神器——浮漂。它是联系鱼吃口和人提杆的直接工具。(当然,看杆稍和手提绳也算。)浮漂完全就是一个天平秤,精确而忠实地反应出钩饵的重量,并以目数的变化形式告诉我们急切想知道却又看不见的水底情形。

分析之前,先确定几个说法。悬浮,就是钩或者饵或者铅没有接触底面,它的重量是由漂的浮力承担。轻触底,就是钩或者饵或者铅的极少重量由底面承担,绝大部分重量由漂的浮力承担。到底,就是钩或者饵或者铅的全部重量由底面承担,漂的浮力没有起作用。

鉴于台钓的性质,以下分析均以下钩到底上钩悬浮为基础。下钩到底是为了保证有钩是到底的,(这个不是废话。)而上钩悬浮是为了保证线组系统具备足够的灵敏度。并把子线假设为没有重量和弹性的垂链线。(有很多人在我第一篇调漂文章里质疑说,弯曲的子线会往上支撑使漂目增大。这里我可以明确地说,这种说法没有依据。如果弯曲的子线内部真的有力的存在,这个力的作用只有两个,要么顶住它连着的钩饵前推,这在钩饵已经到底的情况下,子线弯曲的力与到底的钩饵重量相比就太小了,不足以克服到底的钩饵与底面接触的摩擦力。更大的可能性只有一个,弯曲的子线顶着上端连着的铅坠使铅坠发生位移,直到铅线钩饵达到平衡。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在钩饵到底且子线弯曲的时候,看看漂的目数。然后剪掉这个子线,看看漂目有没有变化。)

我们直接来看一个公式:

T = D-G+xE                 (1)

这个公式就是调目公式。

其中:

T为调目。指半水不等长双子线带双钩情况下漂的目数。就是你到了水边一杆子打水里最想知道但是你又不知道怎么去确定的那个东西。好了,公式有了,往下看吧。

D为钓目。就是你实际垂钓时,看漂最舒服的那个目数。比如,你眼神和我一样不好,用了两目加粗的漂,就是想钓两目,红的绿的很显眼,绿的没了或者绿的冒上去了都那么清晰,你就完全可以定下来,就钓2目了。即D=2。

G为钩目。就是你一个钩能压下漂的目数。你去钓鱼前,想钓什么鱼,多大,一般都确定了,用多大钩也确定了。一杆子打进水里,稳定后看看,哦,白肚不下去?就是过底了或者铅太少了。往上捋捋漂,哦?4目?这个时候,你需要先重铅找底。确定底了,把漂下捋两个子线长,再打进去看看漂是几目。然后通过加减铅皮,让漂达到比钓目多两目左右。比如是4目。这个其实就是暂时的调目。然后,咔嚓剪掉俩子线,(不要问我钩在哪。)再打进去看看,如果是6目,说明一个钩压漂1目。即G=1。如果是8目,说明一个钩压漂是2目。即G=2.这里取G=1吧。剪掉俩子线后,也有可能漂的目数出现两种情况。漂出现5目以内。说明一个钩才压下漂不到0.5目。说明什么问题?你的漂太大了,赶快换个小漂吧。换一个钩压漂1到2目最好。或者漂出现10几目,说明漂太小了,一个钩压漂超过3目了,赶快换个大点的漂吧。

E为饵目。就是你一个饵能压下漂的目数。前面你已经弄好了,一个钩压漂1目了,你只在一个钩上挂上饵,另一个钩空着,打水里看看,如果漂目在2目和平水之间,恭喜你,调漂就算成功了。说明一个饵压漂1至2目。当然也有可能漂咕咚一下不见了 ,说明你的饵太大。完全与漂不匹配,或者说明你高估了想钓的对象鱼的嘴巴的大小。要么换小饵,要么换大漂大钩临时换钓大鱼。或者,你惊讶地发现,挂上饵后,漂目竟然只有不到一目的变化,说明漂还是大了,要么换大点的饵,要么换小点的漂重新来过。理想的状态是饵目是钩目的一到两倍。这里取E=2.

x是两饵的悬浮系数。x的取值范围为0到2,就是俩钩上的俩饵有多少是浮漂承担了重量。可以取之间的任意数值,对应的就是两饵悬浮的程度。

(是不是似曾相识?它其实就是我第一篇调漂文章里的钓目公式的变形和完善。)

下面,我们来看图。

说明:

A前状态:底钩到底,底饵和顶饵顶钩悬浮。

A状态:底钩底饵到底,顶饵顶钩悬浮。

B状态:底钩底饵到底,顶饵的一半到底,顶饵的另一半和顶钩悬浮。

B后状态:底钩底饵和顶饵到底,顶钩悬浮。

在确定的钓目钩目饵目的情况下,钩饵在水下的状态就由调目T唯一确定了。甚至,这种唯一的确定性完全不受水底钩饵附近的地形影响。(我们默认双钩一样重,双饵也一样重。如果不一样重,只要搞清楚是谁到底谁悬浮的先后关系,一样适用。)

下面就这个特例作个细致分析。

钓目D=2,钩目G=1,饵目E=2的情况下:

如果想达到A前状态,两饵悬浮,只底钩到底,则x=2。带入公式1,得T=5。意即,在这个漂上,钓目D=2,钩目G=1,饵目E=2的情况下,调5钓2达到A前状态。

如果想达到A状态,底钩底饵到底,顶饵顶钩悬浮。则x=1。带入公式1,得T=3。意即,在这个漂上,钓目D=2,钩目G=1,饵目E=2的情况下,调3钓2达到A状态。

如果想达到B状态,底钩底饵到底,顶饵的一半到底,顶饵的另一半和顶钩悬浮。则x=0.5。带入公式1,得T=2。意即,在这个漂上,钓目D=2,钩目G=1,饵目E=2的情况下,调2钓2达到B状态。

如果想达到B后状态,底钩底饵和顶饵到底,顶钩悬浮。则x=0。带入公式1,得T=1。意即,在这个漂上,钓目D=2,钩目G=1,饵目E=2的情况下,调1钓2达到B后状态。

发现规律了吗?都是钓两目,调目的不同,钩饵的水下状态差别巨大。而之所以有这么明显的差异,与钩目和饵目直接相关。如果钩目和饵目数值过小,比如达不到半目,则钩饵到底与否在漂目上的变化范围就很小,不易分辨。可以这么说,钩目和饵目都是漂目变化的放大器。浮漂完全就是一个天平秤,调目和钓目附近的漂体越细,这个天平秤就越精准。适当加大钩目和饵目,则钩饵从轻触底直到完全到底在漂目上的变化数值就有了相应的加大了的取值范围。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在较多的目数范围里来判断钩饵状态。钩目和饵目如果过小,则钩饵在水下的状态变化在漂目上就反应不明显,就无法从水面上的漂目来判断水下的钩饵状态。如果钩目和饵目过大,就是小漂带大钩,容易造成极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漂钩饵的合理匹配的重要性。不能小漂带大钩,因为大钩一般是挂大重饵钓大鱼的,一个饵下去,即使你的小漂调十目,也两饵完全沉底,甚至陷入淤泥,就是极顿了。更不能大漂带小钩,小钩是挂小饵钓小鱼的,如果挂小蚯蚓或者两个红虫作饵,几乎压不下大漂的目数,很容易钓不到底。(这种情况下调四钓二完全不可行了。因为两钩挂的四个红虫可能连大漂的一目都压不下,悬浮状态下钓目都达不到三,遑论钓二呢?)如果钓目大于调目保证有钩到底了,又很容易造成两钩卧底太多。

这里的大漂和小漂主要针对漂目处的粗细来说的。比如,一个吃铅4克但是漂目处很细的所谓大漂,与一个吃铅2克但是漂目处比较粗的小漂,哪个更灵敏呢?我也是迷茫很久。经过多次换用,得出的结论是,关键看漂目处的粗细。漂目处细就灵,漂目处粗就顿。有人质疑,说铅重了,鱼吸饵需要克服重铅的惯性力就大了。好像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调漂的时候,包括漂线铅钩在内的整个线组已经是一个平衡系统了。如果非要强调打破这个平衡需要的力的差别,不在铅的重量,而在用铅量的不同导致的铅的横截面积不同,鱼吸饵需要克服的由于铅的横截面积不同而导致的水的阻力不同。

所谓灵顿的表现在哪里?就是鱼用同样的力吸饵,带动线组,使钓目发生变化的程度不同。在大漂上,鱼吸饵使钓目下顿一目,而小漂却下顿两目,我们就说小漂更灵。这个差异的实质在于,鱼吸钩饵的力与钓目变化使得漂体排开的水的变化的重量是达到瞬时平衡的。而不同粗细漂尾的漂体在排开同样重量水的情况下,目数变化自然是不同了。这个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我们用一斤的力气捏住五百毫升的矿泉水空瓶子往水里压,刚好可以将整个瓶子压入水下。如果换成一千毫升的矿泉水空瓶子,还是用这个力气来压,只能压入一半。与鱼吸钩使不同的漂下沉目数不同实质上完全一样。只是鱼在下面吸钩,我们在上面按压瓶子罢了。还是举例说明比较清楚。一条鲫鱼用了0.5克的力气来吸饵,这个力马上传到第一个漂目直径为6毫米的大漂处,使大漂的钓目即四目变成两目,达到瞬时平衡。(假设漂的一目长1CM,排开水的体积变化为:3.14*0.3*0.3*2=0.5652立方厘米,重量为0.5652克。与鱼吸饵的0.5克的重量相当。)你会看到漂有了一个近两目的下顿,提杆中鱼。如果你使用的是漂目直径为4毫米的较小的漂,同样这条鱼还是用0.5克的力吸饵,我们来看看小漂的目数会变化多少(0.5/《3.14*0.2*0.2》=3.98CM,即四目。)意思就是,你会看到一个四目的大下顿。而事实上,在下顿两目时,你已经提杆中鱼了。换句话说,如果在小漂上也下顿两目,需要鱼吸饵的力为多大呢?这个很显然,只需要一半即0.25克就够了。我们发现,同样达到下顿两目的效果,漂尾截面积比等于鱼吸饵需要的力气比。而漂尾截面积比为直径比的平方。所以,摸上去直径只是粗一倍的漂,实际上已经顿了四倍了。

所以,简单地说调几钓几的灵顿毫无意义。漂钩饵之间精致的数量联系才是钓组灵顿的唯一确定的决定因素。小漂带大钩大饵的情况下,即使调10钓2也是双饵到底的极顿,大漂带小钩小饵时,即使调几钓几都是极灵,以至于有可能就不到底。

简而言之,小轻饵钓小鱼,用细尾漂小钩;大重饵钓大鱼,用粗尾漂大钩。我习惯的是全二钓法。就是选用合适的漂和适当的钩,使得一个钩差不多压下两目,双钩半水调两目,挂的饵与钩重量相当或者是钩的两倍,然后钓两目。

以下为10月28日的补充。

鉴于现在到了小漂小钩小饵钓小鱼的季节,其实有一种很方便快捷的调漂方式。就是带饵调漂。这个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它对理解我的调漂公式有帮助,就不妨再说一遍。

首先还是要按照上文的方法确定钩目和饵目。但是不适用于套用上面的调目公式。因为初始条件变化了。比如钩目G=1,饵目E=2。然后双钩挂上双饵半水调平水(调目T=0)。上捋漂然后线组入水稳定后至漂目(钓目)出现。那么,怎么根据这个钓目来判断钩饵的水下状态呢?很简单,根据谁到底了,它的重量就从漂承担转为地面承担的事实,漂就无需承担它压漂的目数。那么,漂的目数就增加了它的目数。也就是漂就冒上去它的目数。比如,你看到漂露出水面1目(钓目D=1),就是下钩到底了,其他悬浮。如果漂露出水面3目(钓目为3),就是下钩下饵都到底了,上钩上饵悬浮。如果看到5目,就是只有上钩是悬浮的,其他都到底了。如果看到6目,就是双钩双饵全到底了。有人可能会疑问,如果看到4目呢?是的,这当然是会出现的。漂可以出现从0到露出白肚直到横浮水面的任何过程。就4目来说,介于3目和5目之间,也就是下钩下饵到底,上饵的一半到底,上饵的另一半和上钩悬浮。